【王孙自可留典故】“王孙自可留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《山中送别》:“山中相送罢,日暮掩柴扉。春草年年绿,王孙自可留。”这句诗中的“王孙”原指贵族子弟,后引申为游子、远客。整句诗的意思是:春天的草一年年绿起来,游子也可以留在这里,不必急于离去。
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挽留,也寄托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人生归宿的思考。在古代文人中,“王孙自可留”常被用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对离别的不舍之情。
一、典故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唐代王维《山中送别》 |
| 原文 | “春草年年绿,王孙自可留。” |
| 词义解释 | “王孙”:古时对贵族子弟的称呼,后泛指游子、远客;“自可留”:可以留下,不必离开。 |
| 诗句含义 | 表达对友人留下的挽留之意,也蕴含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。 |
| 使用背景 | 多用于送别诗中,表达对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许。 |
| 文化意义 | 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、友情与归隐生活的重视。 |
二、历史引用与演变
“王孙自可留”虽出自王维的诗,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《楚辞》中的“王孙游兮不归”,表达了对游子不归的思念。王维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,赋予其积极的意义,强调“春草年年绿”,暗示自然常在,人生亦可从容。
在后世文学中,“王孙自可留”成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,常见于送别、思乡、隐逸等主题的诗词中,如:
- 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年因病废,今朝复南冠。……王孙莫断肠,秋草正离离。”
- 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……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。”
这些诗句都延续了“王孙”这一意象,表达对离别、归去、自然循环的感悟。
三、现代应用与启示
在现代语境中,“王孙自可留”不再局限于古典诗词的范畴,也被用于表达对生活节奏、人生选择的思考。例如:
- 在职场中,有人认为“王孙自可留”意味着不必急于求成,可以静待时机;
- 在生活中,它也被用来劝慰朋友不要轻易离开熟悉的环境,珍惜当下;
- 在文化传承中,它提醒我们应重视传统诗意,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。
四、总结
“王孙自可留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人生哲理的体现。它融合了自然之美、友情之深、人生之思,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。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读者,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。
| 总结要点 | 内容 |
| 典故来源 | 王维《山中送别》 |
| 核心含义 | 对友人留下的挽留与对自然的热爱 |
| 历史影响 | 被后世诗人广泛引用,形成文化意象 |
| 现代意义 | 鼓励人们珍惜当下,从容面对人生选择 |
通过理解“王孙自可留”的典故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之美,也能从中获得对生活的启发与思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