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佝偻什么意思】“佝偻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描述身体姿势异常或骨骼发育不良的状态。在日常生活中,这个词多与儿童的健康问题相关,尤其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畸形。下面我们将从定义、成因、症状、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
1. 定义:
“佝偻”是中医术语,也称“佝偻病”,主要指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发育障碍,常见于婴幼儿。表现为骨骼变形、肌肉无力、运动发育迟缓等症状。
2. 成因:
- 维生素D摄入不足:如母乳喂养未补充维生素D、饮食不均衡。
- 阳光照射不足: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皮肤在阳光下的合成。
- 慢性疾病影响:如肾脏疾病、肠道吸收不良等。
- 遗传因素: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。
3. 症状:
- 颅骨软化(如“方颅”)
- 胸骨突出(“鸡胸”)
- 肋骨串珠
- 下肢弯曲(“O型腿”或“X型腿”)
- 出牙延迟、牙齿排列不齐
- 肌肉无力、行走困难
4. 预防:
- 婴幼儿应适量补充维生素D(如每日400IU)。
- 多晒太阳,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。
- 母乳喂养的母亲应保证自身营养充足。
- 注意饮食均衡,多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。
5. 治疗:
- 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。
-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,如纠正营养不良或治疗基础疾病。
- 必要时进行物理治疗或矫正手术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定义 | “佝偻”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发育障碍,常见于婴幼儿。 |
| 成因 | 维生素D摄入不足、阳光照射不足、慢性疾病、遗传因素等。 |
| 症状 | 颅骨软化、胸骨突出、肋骨串珠、下肢弯曲、出牙延迟、肌肉无力等。 |
| 预防 | 补充维生素D、多晒太阳、合理饮食、母乳喂养注意营养。 |
| 治疗 | 补充维生素D和钙、治疗基础疾病、必要时物理治疗或手术矫正。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佝偻”不仅是医学术语,更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预防和治疗来避免的健康问题。家长应重视婴幼儿的营养和生活习惯,以降低佝偻病的发生风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