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擒孟获分别是哪七擒】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“七擒孟获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,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,对南中叛将孟获采取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,最终使其心服口服、归顺蜀汉的故事。虽然正史中并无“七擒七纵”的详细记载,但这一情节在文学作品中极具影响力,成为智慧与仁德的象征。
为了更清晰地呈现“七擒孟获”的过程,以下以加表格的形式,简要梳理这一历史典故的主要内容。
一、七擒孟获的背景
东汉末年,蜀汉政权建立后,南中(今云南、贵州一带)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,长期由少数民族首领统治。刘备死后,南中大族雍闿趁机反叛,拥立孟获为王,对抗蜀汉。诸葛亮为稳定后方,亲自率军南征,采取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,最终成功平定南中,并使孟获心悦诚服。
二、七擒孟获的过程概述
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,每次皆以宽恕之策放其归去,最终使其彻底臣服。整个过程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与仁德,也展现了他对南中百姓的深远影响。
三、七擒孟获简要总结表
| 捕获次数 | 捕获方式 | 孟获反应 | 诸葛亮对策 | 结果 |
| 第一次 | 被伏兵所擒 | 不服 | 放归 | 未降 |
| 第二次 | 被诱入陷阱 | 不服 | 放归 | 未降 |
| 第三次 | 被部下出卖 | 不服 | 放归 | 未降 |
| 第四次 | 被俘后逃走 | 不服 | 放归 | 未降 |
| 第五次 | 被设计擒获 | 不服 | 放归 | 未降 |
| 第六次 | 被诱骗而被擒 | 不服 | 放归 | 未降 |
| 第七次 | 被诸葛亮亲自擒获 | 心服 | 留于蜀汉 | 归顺 |
四、总结
“七擒孟获”虽为文学演绎,却生动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。通过多次擒获与释放,诸葛亮不仅平定了南中叛乱,更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与尊重。这一故事也常被后人用来比喻“以柔克刚”、“以德服人”的处世之道。
尽管正史中并未详细记载“七擒七纵”的具体过程,但这一情节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,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诸葛亮形象的认知与评价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