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对原判刑罚附条件地不予执行的制度在刑法上称为( )。】在刑事法律体系中,针对某些特定情形下的犯罪人,法律规定了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,即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,对已判处的刑罚暂缓执行,从而给予犯罪人改正的机会。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,也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。
根据我国《刑法》的相关规定,这一制度被称为“缓刑”。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,在其具备一定的悔罪表现和再犯风险较低的前提下,暂时不执行原判刑罚,而是设置一定的考验期,在此期间内如果犯罪分子遵守相关规定,没有再犯新罪或违反相关监管规定,则原判刑罚不再执行。
一、
缓刑是一种对原判刑罚附条件地不予执行的制度,适用于符合法定条件的犯罪分子。其核心在于“暂缓执行刑罚”,但并非免除刑罚,而是在一定期限内通过监督和考察,促使犯罪人悔过自新。缓刑制度的设立,既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,也有助于实现刑罚的教育与改造功能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制度名称 | 缓刑 |
法律依据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七十二条、第七十三条等 |
适用对象 | 被判处拘役、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|
适用条件 | 犯罪情节较轻、有悔罪表现、没有再犯罪危险等 |
考验期 | 一般为原判刑期的二倍,但不得少于一年 |
考验内容 | 遵守法律法规、接受社区矫正、未再犯新罪等 |
结果 | 考验期满无违规行为,原判刑罚不再执行;若违反规定,将依法撤销缓刑,执行原判刑罚 |
综上所述,“对原判刑罚附条件地不予执行的制度”在刑法中称为缓刑。它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非监禁刑制度,体现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立法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