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“百舸争流”这四个字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熟悉又陌生。熟悉是因为这个成语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,而陌生则可能源于它那略显复杂的发音和意义。
首先,“百舸”的“舸”,读作“gě”。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字,容易让人误以为是“kē”或者“hé”。其实,“舸”在古代指的是大船,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于描述船只,尤其是大型的、气势磅礴的船只。“舸”字的读音并不复杂,只要记住它是第三声,就能准确发音了。
接着,“争流”的“流”,读作“liú”。这个字非常常见,相信大家都不会念错。它表示水流或者流动的意思,用在这里形象地描绘出众多船只竞相在江河湖海中航行的壮观景象。
当我们将这两个部分组合起来时,“百舸争流”的整体读音就是“bǎi gě zhēng liú”。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原文为:“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;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,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!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乎!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
在这个句子中,“百舸争流”生动地刻画了洞庭湖上舟楫穿梭、生机勃勃的画面,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。如今,我们常用“百舸争流”来比喻群雄逐鹿、竞争激烈的情景,尤其是在商业领域或者学术界,这一成语更是频频出现。
总而言之,“百舸争流”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成语,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希望大家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正确地使用它,并且通过了解它的来历和含义,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。


